欢迎光临陈氏恳亲联谊会
当前位置:主页 > 陈氏作品 >

姓氏文化研究:有益家国事多做,辱没祖宗事莫为

发布时间:2017-4-9 人气:

我从哪里来?要往哪里去?这是人生的两个哲学命题,难以面对,又无法回避。好在,人类社会看似纷繁无序,实则自有经纬在焉。横的有百姓千族泱泱大观,纵的有同姓同氏薪火相传。研究姓氏源流的课题,不仅要理清本姓血脉的往古来今,还得追溯先哲前贤的功绩德行。前者旨在明确各自的脉系坐标和人生定位,以强化国家整体观念和社会责任意识;后者则希望建立历代各界精英的参照系,以彰显先贤,激励后昆。

研究挖掘先贤如何立德、立功、立言,是最有意义的一种文化传承。陈氏宗亲无论远近,贤德之人比比皆是,他们进退关社稷,耕耘事春秋,各各留下了口碑。去年应邀撰写的乌山《先薯亭记》,以及新制亭联“引薯乎遥迢德臻妈祖,求民于饥馑功比神农”,纪念的正是明代引进吕宋蕃蓍解救故乡饥荒的长乐籍宗亲陈振龙;新近正在创作的《临水夫人颂》,写的也是一位有“中国妇幼保护神”之誉的本家懿范陈靖姑;前年奉命为世界闽商大会代笔的《闽商宣言》中,唯一提到一个名字,就是爱国侨胞陈嘉庚。我想这不能算利用职便宣扬本家宗亲,而是他们实至名归,堪为师表,值得举世景仰。我只是希望,前人有高义薄云之善举,来者有见贤思齐之虔心,人伦若此,则梓桑幸甚!

正本清源、认祖归宗,是件和谐社会文化传承的盛事,同时也是一件浩繁琐碎、耗时劳心的累活。除少数见载于正史方志者外,许多人脉资讯仅存于民间族谱或口传身授。老辈知情者又如日历不耐翻,稍晚一步就断了线索。这就存在一个及时抢救史料和随时衔接工作的二难问题。由于这是一项纯粹民间自发的、有长效而无近利的文化积累工程,理解的人佩服你“命长”,不理解的人笑谑你“命累”。

 然而,这事却有本家一群热心人,不厌其烦并且不吱一声地认真去做了,令人感佩不已。特别是看到已经出版的《闽台陈氏文化》、《企业家风采》、《福建陈氏人物志》等一部部大块头的陈氏文献史料,我真叫喜出望外了。想中原士族,数度南奔,文化交汇,俊彩星驰,陈氏宗亲之闽之衍派,时出鸿儒硕彦,名士风流,后生自当引以自傲。于今愿为此等案牍不惮劳形者,竟也不乏其人,可谓各色才俊,让本家给占全了呢。

一卷在握,五内俱热也。书内观书,当为陈氏先贤对江山社稷的多多建树而击节;书外观书,则为本家后人对文明薪传的屡屡努力而额手。愿以已之昭昭助人昭昭者,就如案头这部纪念册的可敬的编纂者们。他们把所了解的“其然”与“所以然”都视为一种社会财富,愿以多种形式交与同胞们共享。更有意义的是,主办者的活动创意和编辑思路,已经触摸到贯古通今、继往开来这一层面。且看标题冠以“展望”一词,便知其观念上已经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了。

惭愧的是,笔者未能为陈氏源流的研究工作及相关活动个体做些什么,只能在此敲敲边鼓。但有一点可请放心:有益家国事多做,辱没祖宗事不为,我等会一如既往地把握好自己,于人品于文品,直追古君子,或范今少年。春秋稼穑,不变的是希望;风雨兼程,怀揣的是明天。宗亲们所创造的与时俱进、科学发展观、中国梦,各领风骚的历史,是后人们心中永远的教科书。

兹不揣遇晚,应命为序,未知达意与否,万望本家诸君正之。并颂陈陈相因,孜孜以求,风骚各领,左右逢源!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

(作者陈章汉,当代辞赋家,书法家,中国作家协会会员。曾任福建青年杂志社副社长、副总编,福建省作协副主席、福州市文联主席、党组书记,兼福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、编审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