洞见 | 陈阳南:孝善 教育 土地
发布时间:2020/6/24 人气:
陈阳南
深圳华昱机构董事局主席
中企思智库理事会名誉主席
大健康思想同行者联盟发起人
2018年秋天,我在北京一个教育论坛上提出“百善孝为先,百孝教为先,百教土为先”的教育观点,得到与会者的广泛认同和热烈回应。之后,这些回应引发我更多的关于孝善、耕读与土地的思考。
01
百善孝为先
庚子初夏时节,抗疫工作紧锣密鼓,我们组织的华茅“善行贵州·思源三孝”公益活动也如火如荼。活动结束之后,我们到仁怀市学孔镇上寨村走了一趟,看看公益项目试点村的面貌,思考下一步帮扶行动计划。
雾气蒙蒙,山路弯弯,四面环山的上寨村安静古朴,路边几头黄牛低头啃食青草,粉色的刺梨花笑意盈盈,迎接远方来客。不远处竖立于山腰的大字标牌分外醒目:“向贫困开战,为梦想实干”。这也正是我们此行的目的。
登高望远,想到华茅“思源三孝”基金能为这片美丽的土地注入活力,帮助淳朴的村民脱贫致富,我们心生欢喜。
仁怀市学孔镇小景
华茅“思源三孝”公益项目由贵州省慈善总会与贵州茅台集团、深圳华昱集团联合发起,华昱健康酒业(深圳)有限公司负责实施。
华茅酒与孝善公益事业结缘,始于2016年秋季。那时我们“赤脚”走进茅台,因受到“八项规定”的影响,茅台飞天刚刚开始从“倒挂”中反弹,茅台股价正踌躇满志迈入三百。没想到从此以后,伴随着华昱与茅台合作的脚步,茅台酒价股价并驾齐驱,一路攀升,有心人以求得一瓶真茅台酒而引以为傲。
又过了两年,茅台双价比翼齐飞有增无已,一位茅台“高参”打电话问我,茅台如此疯狂涨价,是何原因,冥冥中有无华联辉“孝道”的作用?我回答说这是肯定的,而且是起着重要作用的。
茅台红缨子高粱
华茅酒是茅台酒的前身,因此可以说茅台酒从“娘胎”开始便孕育着孝道的血脉。故事得从一百年前讲起。
1862年的某一天,住在贵阳的盐商华联辉听着80多岁的老祖母在念唠,说年轻时曾喝过茅台镇“味醇而香”的好酒,很想再次品尝。正所谓讲者无心听者有意,富有孝心的华联辉便去茅台镇为祖母买酒,可到了茅台镇,发现祖母所说的酿酒烧房已被败退的太平军夷为平地。华联辉二话没说,买下了烧房原址土地,找来旧时的酿酒师,建起了作坊,命名为成义烧房,从此“华茅”在乱世中呱呱落地。
神奇赤水河,茅台美酒之源
“孝子之至,莫大乎尊亲”,百年华茅以“孝”为魂,酿就了一个芬芳的世界。多年来,我们积极倡导和推广“三孝”文化,也为此追踪进入茅台。正是皇天不负有心人,机缘巧合,华昱与茅台紧紧联在了一起。
效法华联辉的善举,在华茅品牌重启之时,我们定位其主题为“饮酒思源,传承至善”。同时决定,我们每销售一瓶华茅即捐出两元钱,建立“思源三孝基金”,践行回馈茅台的厚爱,保护赤水河资源,助力建设美丽乡村,创建孝善文化教育基地的历史承诺。
华茅“思源三孝”公益项目启动现场
02
百孝教为先
何为教?说文解字,孝道文化是也。追根溯源,中国儒释道三家之圣贤教育,无不以孝道为本。
在儒家看来,孝乃为仁之本,“人之行,莫大于孝”。对个人而言,孝是最低的也是最基本的要求,对于一国之君而言,以孝道文化治天下则是一种至高准则。
“夫孝,天之经也,地之义也,人之行也。”《孝经》倡导的孝道乃是天经地义、涵盖了天地人三维的道德准则,成为儒家传统人伦道德的基石。
仁怀市学孔镇生态茶园
与儒家显学遥相呼应,道家深刻论述了孝道与国家政治、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。老子说:“大道废,有仁义;智慧出,有大伪;六亲不和,有孝慈;国家昏乱,有忠臣。”说白了,国家政治清明,符合天道,就不需要提倡仁义;六亲和睦,就不需要讲孝慈;国家没有混乱,也就不需要有忠臣。
所以道家认为,失道而后德,失德而后仁,失仁而后义,失义而后礼。我们再试着推演,礼不行了,就讲信用,信用不行了讲什么?只能是孝。
当今社会经济发达而信仰缺失,孝道可谓救赎世人心灵的一颗“灵丹妙药”,对守护社会正能量起到托底的作用。看看贪官和江湖大盗们落网后的表现,体会尤深。不管他是多大的官,或是多大的盗,临到判处极刑之时,最后几乎都是同一请求:见父母或子女一面。为何?老祖宗说得好,“人之将死 ,其言也善”,人性和孝道使然。
中华孝道文化,与大乘佛学的“利他”思想一脉相承。孟子云: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”,孝道不仅仅是为自己的父母,还需推己及人,体会仁爱,由私德扩张到公德,从家庭伦理发展到社会伦理,体现为一种更为广阔的大爱,更高维次的空间。我把她称之为“孝天下”。
讲孝道,其主要用意在教人懂有“亲”。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就此撰文立论:“子女对父母能孝,才会对其他人有亲情爱意。能亲自能仁,能仁自能爱。这里可以奠定人们做人的基础,养成一种良好而高贵的心情,然后推而至于对家庭,对朋友师长,对社会国家,对于全人类,到达一个理想的为人之道。”
诚哉斯言。
仁怀市学孔镇,刺梨花
03
百教土为先
百教土为先,何解?土字当头,子字托起,再加上文化,教你如何做人。更高维次理解,地球以土构成,万物生长源于土,最后也回归于土。因此,教育孩子应该从源头开始,从土地农耕做起。
首先,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土地,这个观点来自中华传统智慧,也深刻地影响世界。
中国历代帝王深谙“土地乃衣食之源”,向来以农桑立国。清朝盛世的康雍乾三代皇帝,也许是他们有悟于“游牧”难以安天下,试图通过重视农桑巩固统治,从康熙、雍正到乾隆,祖孙三代均召集天下画家绘制了《耕织图》,惟妙惟肖地再现“男耕女织儿读书”的故事。雍正皇帝还亲自下田操作农活,身体力行,率先垂范。
康熙题诗之《御制耕织图》
不少西方有识之士认为,土地蕴藏着医治工业文明的解药。德国大文豪歌德有个大弟子叫鲁道夫·斯坦纳,他继承歌德衣钵研究中国老子思想,他曾预言,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,成长于城市远离土地的孩子,神经系统更易失调,患上自闭症的可能性更大。结果一语成谶,如今城市里自闭儿童愈来愈多。
更能说明问题的是,欧洲有些华徳福教育工作者,带领自闭症儿童到有机农场接受劳动教育体验,几个月之后孩子们的症状很快好转。
俄罗斯当代作家弗拉狄米尓·米格烈推出了系列小说《鸣响雪松》,轰动全球,撼动人心,仅在俄罗斯就销售超过1100万册,全球翻译成20多种语言。此系列著作发出保护地球家园的呐喊,唤醒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渴望,推动各国数以万计“祖传家园”的诞生。
生态文明先行者以实际行动告诉世人,最好的“天堂”在地球,只有真诚拥抱、悉心爱护地球母亲,人类文明才能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。
《俄罗斯的鸣响雪松》书影
其次,人之初的教育最好从耕读文化开始。世界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几大文明,只有中华文明屹立五千年不倒,到底真正的原因是什么?一直以来争论不绝,见人见智,莫衷一是。我坚持自己的愚见:从本质而言,中华文明之根基一定是小农经济并由此而形成的孝道文化。
试想,中国农民以宗族为聚落、以家庭为组织,长年累月围绕“一亩三分地”劳作,他们种养收藏,抗击自然灾害,只能遵守抱团取暖,互相包容,共同发展的规则。家庭成员长幼有序,各有担当,耕织持家,诗书传家,自然形成了父严母慈子孝、共享天伦、其乐融融的氛围。
百年华茅,因孝而生
再次,中华农耕文明天然生长 “道法自然”的智慧,为人类自我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。比如,我们的先辈借助于简单的二十四节气,将一年定格到春生、夏长、秋收、冬藏这样的循环体系,完成了整个农事的秩序安排。这正是几千年的农耕生活所积淀的独有文化,生产、生活有时,人生社会有节,人身性格有气,符合天人合一、万物循环的理念。
节气不仅自成时间坐标,也演化成气节,警示百年人生,精气神要有守有为。
主编:朝吾
执行主编:汪小玲
文字编辑:夕闻
视觉编辑:唐付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