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光临陈氏恳亲联谊会
当前位置:主页 > 陈氏名人 >

明代福清阳下镇“名御史”一一陈伯谅

发布时间:2016-10-12 人气:

陈海谷(yù),永福乡遵义里西亭境(今阳下街道北西亭村)人,为西亭村陈姓二十世祖,被御封为“文林郎监察御史”。陈海谷生有五子:陈五食(一说五舍)、陈伯谅、陈曲溪、陈四榕、陈南山。

陈伯谅,字执之。生于明成化十八年(1482年)。他少时聪明好学,在本村东漈寺九鲤仙楼刻苦求学,受到乡人称赞。

弘治十七年(1504年)考中甲子乡试第六名。正德三年(1508年)登戊辰科进士第七名,与李梦阳、方豪、郑善夫、谢蒉、何仲默齐名,有“海内十才子”之誉。

陈伯谅考中进士后,授浙江富阳知县,后调任崇德知县。陈伯谅清正廉洁,体恤民疾,不畏权贵,力保一方安宁,深得当地老百姓拥戴。当时,太监刘谨把持朝政,胡作非为,连皇帝批阅奏章的权力也被他剥夺了,朝野上下敢怒而不敢言。陈伯谅升任河南道监察御史后,整肃朝纲,灭除奸逆,为民除害,曾三次上疏揭发刘瑾的罪行。无奈皇上昏庸,陈伯谅险遭刘瑾暗害。由于他刚正不阿,被誉为“名御史”而闻达四方。

正德五年(1510年),陈伯谅任两京(北京、南京)学政。他任人唯贤,秉公办事,不徇私情。状元杨维聪就是他从众多书生中遴选出来的。此后,陈伯谅擢升四川提学副使,可惜由于积劳成疾,未赴任即于嘉靖五年(1526年)去世,年仅45岁。朝野无不为之惋惜。清乾隆《福清县志》记载:“(陈伯谅)知富阳县,调崇德,抑豪强,绳奸滑,廉仁兼著。以最入为监察御史。提督两京学政,秉公持衡,首拔状元杨维聪于书生中,士服其知人。擢四川提学副使,未上卒,中外咸惜之。”陈伯谅工诗文、精经史,著有《东漈出山文稿》行世。可惜该书稿毁于抗战时期。

陈伯谅娶阳下上街林氏为妻,生有陈一靖、陈一科。 清乾隆《福清县志》记载,陈一科,字子章,嘉靖十三年(1534年)举人,曾任湖北应山县知县,“居官有守,不愧家声”。陈伯谅的孙子陈见,字若愚,嘉靖二十五年(1546年)举人。嘉靖三十七年(1558年),1000多名倭寇进犯福清,攻陷县城,杀掠千余人,放火烧毁官舍民房,知县闻讯后仓皇逃跑。陈见率领百姓奋起反击。被捕后,与训导鄢中涵、监生林鼎一同牺牲,被誉为“抗倭英雄”。陈伯谅的曾孙陈世浚,为崇祯庚辰科进士第十名,钦赐“行人司”之职。

嘉靖六年(1527年),巡按福建监察御史胡文龙、福州知府汪文盛、福清知县陈逅为弘扬陈伯谅及其后代的功绩,在西亭村街中心修建“两京文衡坊”(又叫“陈伯谅坊”)。该坊用青色花岗岩仿木结构建造,四柱三间,五层式双檐庑殿顶。

高4米,宽3.8米,两边是莲花瓣形圆石柱,正面第二层中间镌刻“两京文衡”四字,两边竖刻:“巡按福建监察御史胡文龙、知府汪文盛、知县陈逅为戊辰进士河南监察御史陈伯谅立”。北面第二层中间镌刻“恩封豸史”,竖行阴刻楷书“建于明嘉靖丁亥年”。两旁竖刻:“赐进士湖广按察司副使郑慕为敕封监察御史陈文璟书”。坊之第三层两头楔入石柱,第四层两边出檐式覆盖其上,第五层中立葫芦,左右为条压盖,两头各立一石狮。石坊结构严谨,将建筑、书法融为一体,距今400多年仍保护完好,深受历代文人雅士的喜爱。19871123日被列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
陈氏后裔为纪念陈伯谅之父陈海谷,于明嘉靖六年(1527年)在中亭村修建了“海谷公祠”,现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。解放前,曾作为地下游击队议事之所,福清、长乐、平潭三县地下党领导曾于此共商义举。建国后,该祠成为农会和乡政府所在地,并作为土改、反霸、合作化、建设新农村的指挥中心。

作者简介:

林秋明,著名作家、诗人、民俗学者、文史专家、民间文艺家。福清市社科联副主席、福州市政协文史研究员、福清市政协文史委员、闽都乡学讲习所特聘讲师、福清侨乡报采编。